iPhone 11工藝大揭秘;MIX α橫空出世;工藝精致度判斷5大指標…
來源:長辰實業 日期:2021-11-20
PRO !從色彩開始
圖片來源于蘋果官網
9月11日,世界工業設計的標桿——蘋果公司,發布了新款iPhone 11
在IWATCH上練兵已久,不銹鋼CNC終于又回到蘋果陣營,上一次使用不銹鋼中框還是近十年前的蘋果4時代。相比那個時代的不銹鋼PVD著色工藝,經過了十年的沉淀和發展早已今非昔比。
可以看到這次iPhone 11用到了香檳金(金色)、墨綠(暗夜綠)、亮銀(銀色)、黑色(深空灰)四個顏色。除了常見的的氮化鈦金色、氮化鉻銀色、碳化鈦黑色之外,比較意外的用了一個比較難以捉磨的氮化鋯綠色,基本上把顏值比較能打的幾種自有色靶材都用上了,也算得上單項極致了吧!
但就色彩來講,華為早在mate20上就使用了綠色(翡冷翠)。首先不論iPhone 11的深綠和mate30翡冷翠的炫彩綠孰優孰劣,僅僅從加工工藝上來分析,無論是mate20還是最新發布的mate30,都是采用的鋁氧化著色技術,其加工難度比iPhone 11的PVD綠色要小得多。在材質和色彩實現手段上,蘋果先下一城。
PRO!到三攝高潮
如果說顏色是產品的第一印象,那么iPhone 11最大的變化就是升級了三攝。一向堅守自我發展道路的蘋果終于也改弦易轍被動的接受了市場的推動,不知道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從領導市場淪為被市場領導,三攝也許并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按照蘋果一貫以來的調性,三顆攝像頭和閃光燈對焦燈的排布,絕不應該如此敷衍和隨意。
誠然,作為一名從事手機設計近廿年的老油條,小編打心眼兒里明白一臺手機的外觀通常并不是由設計師來決定的,有太多太多無法抗拒的因素會強迫設計師修改idea,比如堆疊厚度、元器件位置、天線凈空、電池大小、屏的規格、軟件算法……如果篇幅允許,我可以一直數下去。
堅持的理由往往只有一個,而將就的借口卻可以找出千萬條。
關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在產品細節上追求完美有多堅持,相信各種書籍和網站上早已汗牛充棟積簡盈車,小編在這里就不再贅述。而后喬布斯時代,從iPhone 5沿用4的外觀開始,蘋果就在“將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PRO!止于精致
讓我們回到三攝,三攝早已不是新鮮玩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蘋果幾乎是最后一個邁進三攝時代的手機品牌,沒有之一。而且歷數手機前五的幾大品牌,iPhone 11開孔的設計布局是最亂的,同樣沒有之一。其他友商要么橫排要么豎排要么圍成圓圈總之整整齊齊,唯獨iPhone 11排了個三角形不說,還是一個不穩定的單膝跪地式,簡直莫名其妙(權威的說法是算法限制)。
不過雖然設計上非常糟糕,但是在加工工藝上卻是可圈可點的,最耀眼的亮點來自于一體化的3D凸臺玻璃背板——直接在一整塊玻璃板上切削出一個導角凸臺。然后在凸臺上開出5個(大小不一)的孔。如果單單是3D玻璃背板其實還不難想象,凸臺部分跟整體還存在光啞紋理對比,這就有點過分了。
讓我們來一項一項的解析:
首先來看這個3D凸臺。從加工工藝上來分析,凸臺一般可以大致分為兩種, “實體臺階”和“均勻壁厚”,如下圖:
圖片來源于蘋果官網
這兩種凸臺可能從外觀上看不出什么區別,但是一旦材質是透明玻璃區別就大了——背面工藝手段差異巨大:實體臺階型背面其實是一馬平川的平面,無論做什么外觀工藝都簡單得多;而均勻壁厚型做起外觀處理來就麻煩重重,比如凹面無法絲印、內角容易積油等等。
為了實錘消息的準確性,小編跑了一趟蘋果體驗店仔細觀察了實物,確實沒有沿用常規的3D玻璃熱彎的工藝,而是非常壕的選擇了CNC切削“實體臺階”。雖然說“實體臺階”有后期處理的優點,但隨之而來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巨大的CNC工作量和極低的良品率。如下圖:
要知道,硅玻璃在鋼化之前是非常脆弱的(鋼化后沒辦法CNC,會爆),在經歷了這么多道CNC之后還要保證完美沒有瑕疵,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哪怕是大猩猩(康寧玻璃)也不能例外。
因此,需要極其苛刻的加工環境及嚴苛的制程管控。據路邊社不可靠消息稱,為了保證產能滿足備貨需求, 蘋果調集了數千臺昂貴的定制精密CNC設備生產備貨,這代價絕非一般的企業可以擔負的起的。
另外說到鋼化,順便吐槽一下官網上鼓吹的“雙離子置換”鋼化技術,其實就是“鉀鈉離子置換”,非常成熟且常見的光學玻璃鋼化技術。蘋果的文案,嘖嘖嘖……想學小米的工藝推廣文案,還有很長的(套)路要走呢!
不好意思!還沒有完……
如果你覺得蘋果對工藝的精致要求只是做到這一步而已,那就大錯特錯了?。?!有一點是官網上的圖片是不會告訴你,一定要親自上手體驗才能感受的到——觸感。
攝像頭凸臺的平面與背板的整體面設計成光/啞面的質感對比,凸臺是鏡面光滑,而整體大面(包括凸臺導角面)則是細膩柔和的磨砂質感,而兩種質感的交界線就是凸臺與導角的交界線,清晰而挺括。
拋開那種愛不釋手的細膩手感不談,單單是這一手“光啞同體”/“交界清晰”的工藝說明SOP就可以寫一本教科書了。
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刀削斧劈般的分界線
其實光啞同體不僅僅只用在攝像頭凸臺,還有一處地方也巧妙的使用了光啞對比,后文我們會詳細分析它的工藝,如圖:
LOGO 的金屬感來自于背面的光學鍍
從工藝路徑上分析,這種光啞同體的效果至少要使用到3種技術:拋光、遮蔽和AG技術。老實說,這三種技術的古老程度,差不多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了, 而APPLE最擅長的,就是把它們做到極致。
工藝分析
拋光:玻璃拋光本身其實并不難,而iPhone 11最難的地方就是這個攝像頭凸臺以及凸臺周圈的內導角了。既要拋光又要保證弧度和立邊,在小編的CMF知識體系中,可能需要調用化學拋光(粗拋)、研磨(可能要定制拋光輪)、甚至磁流變拋光等多種手段,絕非一兩種拋光方式單獨能勝任。
AG:防眩光玻璃(Anti-glare),目前市面上主流的AG技術有蝕刻法(減法)和淋砂法(加法)兩種。前者精密度和表面測試性能高但需要用到氫氟酸,環境成本和設備成本都非常高,適合用來加工小面積光學玻璃;后者環保而且成本低廉,但精密程度(特別是粗糙度均勻性)和表面測試性能都不理想,一般用來做大面積的日用玻璃。
遮蔽:小編認為這里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遮蔽腐蝕,在凸臺上做好遮蔽涂層之后進行腐蝕,遮蔽的方法效率高成本低,但缺點也同樣明顯,遮蔽涂層的邊緣由于施工手段的局限性(絲印或鐳雕)會有一定的鋸齒邊,但實際上凸臺的光啞邊界非常的清晰鋒利,很顯然不是用的遮蔽法。
所以筆者比較傾向于第二種方法——二次研磨法:整體成型時凸臺預留一定冗余高度,然后對工件整體進行AG施工,然后再用CNC將凸臺掃一遍,將磨砂紋切掉,然后用平面研磨(不會傷到低面)機研磨成鏡面光效果。(這個方法有點像鋁材二次氧化的工藝路徑)筆者個人比較傾向于第二方案。
但與此同時,背板上的蘋果的logo就不可以使用二次研磨,因為此時logo是在平面上,因此只能使用遮蔽工藝來制作,小編特地拿到真機,饒有興趣的用顯微鏡觀察了一下logo的實物。
顯微鏡觀察的結果證實了小編的推斷。從放大150倍后的照片上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觀察到,logo邊緣并不是光滑的邊界,不僅參差不齊,而且偶爾還有1~2顆飄點。不僅如此,小編甚至推測非PRO的iPhone 11標準版的凸臺,也是使用的遮蔽法哦!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拿起你們的放大鏡自己當一回福爾摩斯·柯南找出事實真相。
小編不得不承認,蘋果在工藝的精益求精上仍然是一個偉大的公司。為了彌補這個丑陋的設計、為了掩飾對產品越來越“將就”的態度,他們的確竭盡全力了。而且很顯然,失去了喬布斯的蘋果已經全然忘記了:工藝并不是設計的全部,它是為成全設計而生,沒有靈魂的皮囊再美妙,也終歸無趣……
圖片來源于蘋果官網
MATE!還以顏色
圖片來源于華為官方網站
單就色彩本身而言,國產老大哥在色彩的選擇上比iPhone 11 pro豐富出彩得多,比iPhone 11的玩具感配色沉穩大氣的多。但是一切拋開工藝實現談色彩的行為都無異于耍流氓。華為的3D玻璃背板使用的GDF/GDM工藝無論是產業成熟度還是工藝復雜度都遠超iPhone 11 pro,但無論是玻璃的GDF/GDM工藝還是鋁中框氧化著色,相對于PVD著色來說難度還是低不少。(僅指著色工藝哈,杠精辟易?。?/span>
ALPHA!消滅顏色
圖片來源于小米官網
“斜刺里突然殺出一員猛將……”就在小編奮筆疾書碼字碼到高潮的時候,一貫以行業殺手形象橫空出世的小米一個突然襲擊,連夜發布了MIX α則更決絕,直接來了個環形屏。我滴個天哪!
雖然目前的技術攝像頭模塊暫時還無法實現全覆蓋,但是從1~100只是量的積累,而從0~1則是質的飛躍。既然出現了,按照目前這個發展速度,遲早有一天整個手機都會被屏幕所覆蓋,到那個時候,手機外觀已經不再有顏色之說了,想顯示什么顏色動動手指(使個眼神)就更換了,還要啥自行車兒??!到時候設計師估計會哭暈在CorelDrew。
MATE!三攝?不夠看!
圖片來源于華為官網
mate 30 Pro,同為Pro,mate同學的攝像頭模組誠意顯得真重的多??!四攝環形排列,鋁合金CNC氧化著色高光邊基座,一英寸藍寶石圓形鏡片,配合背板的UV轉印PVD光學鍍膜CD紋裝飾圈??梢哉f集外觀處理工藝之大成了。
實物特寫,雖然小編非常不愿意承認,但事實勝于雄辯,在加工工藝的精細度和層次感方面,明顯比蘋果弱很多。差不多相當于iPhone4那個時代的水平,后文我們會詳細解讀。
P30 PRO!
光啞對比,我也有
圖片來源于華為官網
不吹不黑平心而論,多攝設計,無論是橫排豎排還是圓圈排列,都比iPhone 11那個不知道什么鬼邏輯的三角排列都要舒適合理。本來沒有P30的篇幅,畢竟是上一代旗艦了。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幾乎與iPhone 11和mate 30 Pro發布的同時,P30這支82年的雪碧居然推出了兩款新配色。配色其實沒啥,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蘋果的啟發,這兩款新配色也采用了AG光啞對比的工藝,讓人眼前一亮??!
遺憾的是,直到本篇脫稿為止,這兩款新配色真機都未能上柜,小編沒辦法使用顯微鏡大法一探究竟。僅從官方的圖片(精修)上看P30 Pro的光啞交界線也相當清晰,與iPhone 11不相伯仲。難能可貴的是,P30的背板是塊3D曲面玻璃,施工難度上還要略大過iPhone 11。
MI!國貨CMF第一推手
圖片來源于小米官網
小米在CMF(外觀裝飾工藝)上的努力簡直可以用殫精竭慮來形容。自從2014年雷布斯(從這個世人皆知的外號可見一斑)在小米4發布會上播放了《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一下子把原來只能生活在設計師陰影之下、隱藏在后臺默默耕耘的CMF設計師推向了前臺。
適逢智能手機外觀設計被蘋果帶進了“導角BOX”的窠臼,幾乎難以有什么大的差異化的時代,外觀工藝處理仿佛一夜之間成為各大品牌尋求差異化的救命稻草。
這一次雷布斯發布的α(Alpha,也不是知道是致敬SONY的數碼相機還是俄羅斯的特種部隊)也相當震懾眼球。除了上文“吹爆”的環繞屏(小編覺得叫環抱屏會不會更虐狗一些)之外,在材料和工藝上也不敢怠慢,鈦、藍寶石、先進陶瓷紛紛登場令人炫目。
遺憾的是α只是發布了概念并沒有實物,僅僅通過官宣圖片其實就能看出加工精密度并沒有iPhone 11高。
精益求精!我們一直在努力
雖然面臨國產品牌的圍毆, 蘋果依然屹立不倒,除了品牌號召力強大之外, 蘋果產品的精細工整功不可沒,可以負責任的說,蘋果產品實物與官宣圖片幾乎沒有任何區別。而國產品牌……
上圖是華為官方網站提供的產品圖片,下圖是華為官方旗艦體驗店展示真機的實拍(懷疑是機模的請自行面壁去……)簡直不忍卒睹。
其實衡量一個工業產品外觀加工工藝的精致度是不是優良并不復雜,不需要堆砌什么專業術語,也無需依賴實驗室設備,只要通過幾個簡單的指標就能快速的判斷:
1. 棱線是否挺括筆直。這一點在 蘋果 上可謂表現的淋漓盡致。反觀mate 30 Pro,效果圖確實非常震撼,而實物……說它接近 iPhone 4 時代的水平都是一種褒獎了。除了邊線的立腳不夠挺括之外,華為引以為傲的瀑布屏,在轉角的邊緣都有一個非常扎眼的翹曲。
2. 裝配間隙是否均勻細致。這里其實是兩個標準一個是均勻,如果縫隙一邊大一邊小,說明產品內部可能有裝配干涉。另一個就是縫隙的大小,越大越容易藏污納垢不易清潔,越小越考驗模具設計的公差控制。我們可以隨手拿起一個蘋果 的產品觀察一下縫隙,你就會明白什么叫“天衣無縫、無跡可尋”了。
3. 平面是否平整無凹凸、曲面是否順滑無滯頓。這一點幾乎是最考驗工藝水平的參考項之一,而且其難度與工件面積的大小成正比。這一點在注塑(縮水)、噴涂(積油)和拋光(塌陷)工藝上尤為明顯。
4. 鏡面產品的鏡面是否光潔無瑕;磨砂面產品的粗糙度是否均勻、觸感是否絲滑;如果有光啞對比效果,邊界是否清晰鋒利。
5. 有顏色和圖案的產品,有無異色雜點、圖案是否完整周正無變形。圖形圖案(包括 logo)位置、大小尺寸是否標準。
回到本文的前半部,看到小編用150倍的顯微鏡來尋找蘋果的瑕疵時,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感受。雖然小編堅持認為蘋果在iPhone6之后(后喬布斯時代),設計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國產民族品牌的工業設計正在風馳電掣的迎頭趕上。但不能忽視的是無論是資金實力、人才培育還是品牌號召力,雙方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想要真正追平并超越對手,民族品牌仍然有非常長而艱難的道路要走。
東莞市長辰實業有限公司
專注于品牌定制,
極致于品牌的金屬表面處理更完美!
24小時熱線:13929434968 / 13929434968
聯系人:葉海平
電話:0769-89789691 / 0769-89789693
傳真:0769-85321806
郵件:808@cypvd.com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路東社區翻身村新三路長辰實業科技園
版權所有:東莞市長辰實業有限公司 粵ICP備16012854號
400-886-3068
周一至周六(8:00-20:00)
表面處理商城小程序